收藏俱乐部 欢迎来到警官读者俱乐部![登录] [免费注册] |  我的订单 | 俱乐部简介  | 帮助中心  | 去首页 
热门关键词:治安 刑事侦查 交通管理 文书写作 警察心理             
  怀念李迪
书代号:20215311 条码:9787501461455
出版时间:2021-5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作者:李培禹
版别:群众出版社
类别:文艺
开本:16开 版次:1/1
点击数:5056 非会员价:¥46.00
A级会员价:¥43.70 B级会员价:¥41.40
购买数量:    

        这是一部怀念著名作家李迪的文集。
2020年6月29日,著名作家李迪因病逝世。李迪报告文学创作的井喷期是近十年,但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在云南当兵开始,他的创作就一直与广大的人民紧密相连。从早期的推理小说《傍晚敲门的女人》,到后来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警官王快乐》《英雄时代——深圳警察故事》等作品,李迪以一个行走这的姿态,深入警营,书写中国警察故事,对我国公安文学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2019底,李迪深入湘西十八洞村,书写扶贫攻坚故事,回京后他突发重病,在病榻上完成了《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李迪把全部的生命投入到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把滚烫的心放进与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李迪去世后,铁凝、高洪波、杨浪、张雅丽、李培禹等数十位李迪生前的好友、编辑、采访对象等,含着悲痛写下与李迪交往、怀念李迪的文字,这些文字滚烫如火,记录了李迪对人民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深刻反映了一位人民作家的时代性和人民性。
 夜忆迪老
                   作者:张晔
           


2020年6月29日,夜。
是夜难眠。
上午,我正在单位开会,会场上一位同事忽言:迪老去世了!大家立马查看手机上的新闻。一条短新闻赫然刺入眼帘:著名作家李迪于2020年6月29日9时38分因病医治无效离世,享年71岁。新闻最后写道:李迪创作精力旺盛,常年深入农村、油田、警营等一线采访写作,积劳成疾。他的最后一次采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他像战士一样倒在了毕生书写的真情文章案前。在他生命的弥留之际,其采访的反映农村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永和人家的故事》和《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两本新著付梓出版,成为他留给读者最后的纪念。
夜晚11点多,我,躺床面顶,再度想起迪老,忆及点点滴滴,织补从前过往。 
我是迪老最后一部公安文学图书《英雄时代》的责任编辑,也是他生前最后一部获奖作品的责任编辑。我还编辑出版过迪老的《傍晚敲门的女人》、《戴脚镣的舞者》、《风中,那一把红雨伞》、《穿蓝马甲的女人》、《星星点灯》、《走着走着花开了》、《警官王快乐》、《你可知道,那草帽在何方》等公安文学作品。迪老于我亦师亦友。开始叫他李老师,随着接触的深入,去掉了生分,渐渐称其“迪老”,既表尊重,又显亲近。
虽然迪老是我交往的作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但他并不老,每天坚持做一百个俯卧撑,身体不输小伙子。他性格开朗,幽默豁达,平易近人,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让人倍感亲切。他才思敏捷,是个写作模范,六七十岁还勤于写作,在我公安文学出版领域耕耘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在我认识的作者中,实属少见。记得在2018年除夕之夜,迪老依然不辍创作,在电脑前用灵动的手指敲打着“深圳警察故事”。其他人说起迪老,说的最多的便是,迪老精神头儿足,勤于写作,并以此为乐。
然而,矍铄、平和、勤奋、乐观的迪老,虽未进衰年,却没有抵御住突至的病情,溘然长逝,令人叹惋。得到迪老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关于他的一些事,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二

2013年2月5日,夜。
是夜因阅读带来的身体颤动而兴奋。
上午送有孕在身的媳妇儿至火车站回老家准备过年,晚上回到家中,在书桌前读完《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上床睡觉,却不能眠。
受公安部宣传局委托出版《第十一届金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名列该奖项第一名。鉴于《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只好忍痛割爱以节选方式收录其中。为了选出最动人最精彩的章节,我要翻看一下这本书。以为是翻看,便选择了这样一个相对轻松的夜晚。可未承想读着读着让我愈发心动,遂将全书细看了一遍。那是一部“当代中国看守所真实状况实录”,迪老满怀激情地写出了特殊环境下有血有肉、激荡人心的故事,读时让我有一种被刺痛直至全身颤动的感觉,从此迪老的作品和迪老扎进了我心里。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接触迪老的作品。2009年我编辑迪老的《傍晚敲门的女人》(收录《公安文学六十年作品精选》小说卷中),那时初识了迪老的作品,也通过网络了解了迪老。
迪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发表作品,系中国著名侦探推理小说家。《傍晚敲门的女人》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后,相继在苏联、法国、韩国等国家出版,开创了中国推理小说走向世界之先河。2009年,恰是我从业十年之际,十年间我主要编辑出版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在侦探推理领域,外国作品特别是英国和日本的优于中国的侦探推理作品,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编辑到这篇受到金发碧眼的西方人认可的中国侦探推理小说时,着实对这位还未相识的神秘作者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创作《傍晚敲门的女人》时,他才三十多岁。每每和我讲起当年在北京市公安局采访犯罪嫌疑人时就吃两个馒头喝上几口白开水,一采访就是半年,他颇为荣耀与兴奋,仿佛一个孩子刚刚获得了全年级唯一的三好学生证书一般。
后来,与迪老熟识起来,听他讲起丹东看守所,总是充满自豪与激情。他七赴丹东,三个春节都在看守所里度过,与干警和在押人员同吃同住。春节那几天,在押人员都想见见迪老,他们对管教说:“这辈子跟父母都没说的话,今天要跟李老师说说,因为他把我们当亲人。”一个在看守所里走夜路的形象时常晃动在我眼前。月黑风高,一个人影迎着寒风走在看守所的小路上,哨兵突然打开探照灯,一个缩着脖子的老头儿慌忙喊道,别开枪,我是好人!他就是迪老。迪老就是在这样一个悲痛与寒冷交织的地方,那样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处所,散发出自己真挚的情感,以乐观的精神、饱满的热情,书写了“戴着脚镣的舞者”、“穿蓝马甲的女人”,那些让人几近战栗的凄婉悲情故事。
    今夜,终于拜读了他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看书思人,他那张略带皱纹却洋溢阳光气息的脸如影历历。
             

          三

2018年12月28日,夜。
是夜睡前给女儿讲自己即兴编的故事,我将《英雄时代——深圳警察故事》中的几个故事改编为“儿童剧”,坏人用大灰狼、小狐狸代替,好人由大象、黑猫充当。由于迪老编织的故事构思巧妙,加之小动物的形象,女儿很喜欢听。女儿在一个个警察故事的讲述后,慢慢睡去。我起身离床整理资料,想到几天前,《英雄时代》研讨会在出版社召开,作为《英雄时代》的责任编辑,我与迪老的交往因为出版这本书、因为这次研讨会而进一步加深,也在沟通与摩擦中碰撞出了友谊的火花。
 在召开《英雄时代》研讨会的前夜,几人在出版社会议室布置会场。在会议手册上少了一个迪老以前同事的人名,迪老不高兴,说要重新打印上,我觉得是迪老在反复确认名单时疏漏了,迪老认为是我打漏了,迪老坚持重打。六十多份重新打印、装订,还是挺麻烦的。在迪老的坚持下,我们重新打印装订。忙完准备工作,我们一起吃饭时,迪老特意敬了我一杯酒,说自己有些着急,希望理解,又调侃几句。我瞬间释然了。我们举杯小酌,一酒一笑泯不快。和许多获得成功的人一样,平易近人正是迪老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待他人,迪老总是热情洋溢,亲切随和。他和我辈青年编辑、作家交谈时,从不使用“你要怎样”“不要怎样”之类说教的话语,而是经常用幽默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接地气的北京话来说明一些道理,全然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大作家的架子,他可曾在人民大会堂作为作家代表讲过创作体会,是见过大世面的大作家啊!迪老乐于帮助青年公安作者和编辑,指导他们写作,在文学创作方面给予他们诸多慰勉。他经常为年轻作家或行业作家授课,传授写作技巧。他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三个故事撑起一篇报告文学”等或宏观或微观的创作理论,通过其三言两语的讲述,开启了很多人的报告文学创作之门,可惜那时我不太用功,没有深入到创作世界中。
迪老,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在《英雄时代》研讨会召开前,与会领导、专家在红红的签名册上书写了大名。在会场服务的编辑对这样的签名册权当应景之物,在会议结束后将其抛于脑后。由于未把签名册交于迪老,他接连催问两次,最后由一位离他家较近的编辑带给他。一本普通的签名册,在迪老看来,见字如人,“浮现眼前,犹如昨天”。还记得他曾讲起汪曾祺送的一块赤峰鸡血石及一幅墨宝,他一直妥善留存,以石忆故,墨宝追昔。



2020年6月30日,凌晨。
此时已是迪老去世后第一个凌晨时分。实在睡不着,我翻看起迪老的朋友圈,看到迪老赴东欧旅游的见闻,感觉一片火红出现异国,让我心悠然一动。迪老以一篇轻松别致的游记,带我穿过蓝色多瑙河,目睹壮丽的布达佩斯渔人堡,了解
古老而神秘的斯洛伐克,为这略微燥热的夏夜送上一丝清爽快意。
迪老,是个快乐的老头儿,是个热爱生活的老者,是位有亲和力的智者。迪老有文学界“红衣老少年”的美誉,难忘记他参加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图博会的一张照片,他身着红衬衣白裤子,头戴海军帽,撑伞奔跑,颇显顽皮。已近古稀的迪老,依然让我感受到他身上不散的朝气与活力。迪老的作品接地气,接人气,所以作品贴近人心,有读者缘。从迪老的很多作品中,可以分享到美好的事物,体会到他的快乐,感受他对生活的热爱。朋友圈中,迪老的微信我是喜欢看的,他每次都要写上一段充满亲和力的推荐语,比如在他创作的《女行千里父担忧》(原载《天津日报》)公众号文章上方的“这一刻的想法…”一栏迪老写道:“我的好朋友们,年关已近,你是否已经或正走在回乡的路上?你是否已经安排好大年三十与老人团聚?是自己包饺子还是去饭店?或许,大年三十你来不及,那么,初一,一定要去看看老人。他们望眼欲穿!他们别无所求!”迪老最后还不忘献上五朵“红花”、四颗“红心”、四杯“咖啡”。
著名诗人李瑛去世后,《天津日报》特约迪老赶写出悼念文章《落瑛如霞》。迪老写得情真意切。他在文章的最后写道:“他走了。他又没走。诗人没走,他变成了孩子。他依然在作诗,依然在歌唱,他张开永不疲倦的诗歌的双臂,拥抱喷薄旭日,拥抱满天朝霞!”和蔼、可亲,脸上总挂着笑,这是迪老给我的永恒印象。迪老,热爱生活,勤于写作,富于爱心,他常常非常鲜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如今,“他走了。他又没走”。
凌晨的思绪又转至六月下旬。迪老身体病情恶化,恰逢新冠病毒二度袭击京城,北京从三级转为二级防控。迪老住在三〇一医院,家属婉言拒绝大家去医院看望迪老的请求。在迪老弥留之际,并未看上迪老最后一眼,深感遗憾!我想象着迪老在病榻之上永远睡去前的场景:攥紧拳头,也许还向往着拿起如椽大笔,继续抒写像火一样燃烧动人心魄的作品;嘴唇微合,似有千言万语要倾泻而出,但却无奈咽下;眼神焦躁,从眼角淌出泪河,那条河映出他对这个世界依依不舍的留恋,他留恋火热的警营,留恋永和人家,留恋迷人的加油站.....
编辑首语:
这是一部怀念著名作家李迪的文集。
2020年6月29日,著名作家李迪因病逝世。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李迪把全部的生命投入到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把滚烫的心放进与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李迪去世后,铁凝、高洪波、杨浪、张雅丽、李培禹等数十位李迪生前的好友、编辑、采访对象等,含着悲痛写下与李迪交往、怀念李迪的文字,这些文字滚烫如火,记录了李迪对人民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深刻反映了一位人民作家的时代性和人民性。

  发表您对此书的评论
评论:
 

    [李培禹]还著有

李迪文学作品评论集

引用回复

×
  • 原贴: